看到題目可能很多人會詫異,他殺人當然是他的錯,還能是誰的錯?
一個社會對於錯誤的容忍度極低,強求一個“完美”,所以呈現在檯面上的必須是完美無瑕的,於是在學校,不能有“標新立異”,不能有不同的答案,問題是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。
在整個社會強烈要求必須完美的狀態下,一個人自小學習到的是“不能犯錯”,有了錯怎麼辦?掩蓋。否則會被責罰,後果難料。
有限度的容錯,是為了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避免犯下更大的錯,並且培養面對錯誤的勇氣。
另外,整個社會普遍認為,讀書好才是好孩子。愛看漫畫的、打電動的、喜歡明星的,就是壞孩子,想盡辦法“矯正”,如果貪玩、懶惰,就得要遭受嚴厲處分。所以藥家鑫在訪談中提到,如果他表現不好就會被父親關在地下室。單一的標準、缺少了學業以外的所有教育,像是人本精神、禮義廉恥,那麼剩下的就只能是不擇手段的完美、不擇手段地讀好書,所以藥家鑫說,怕鄉下人無窮無盡的索賠,才萌生殺意。做人處事、面對挫折的健康心理建設這些教育付之闕如,其結果就是一個孩子缺少正確的人生觀,八刀,同時毀了兩個家庭。藥家、死者家。
做為父母、師長,或許我們都該想想,一個只會讀書,只能讀書,對外界毫不關心,不懂得合群、不懂得生命、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,在社會中,如何能夠有好成就?
藥家鑫,是我們共同造成他的犯罪,他是社會的產物、社會的共業,我們是否真能從這個孩子的錯誤中,找到教育的正確方向?
(附註:本文中所指容錯,非指藥家鑫的量刑,而是指自小在學習中可能犯下的小錯)
注,此文章为羊城晚报专栏文章,转载须经作者同意。
评论